2019年12月13日,我国食药用菌行业两年一度的盛会——第五届中国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大会(下称“大会”)在花城广州隆重举行。
大会以“食药用菌种业发展与微生物食品制造”为主题,20余位外顶尖科学围绕食药用菌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进行分享及探讨,现场干货满满,精彩纷呈。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主席吴清平
大会由中国食用菌协会、国家微生物种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微生物学会主办;广东省食用菌行业协会和广东粤微食用菌技术有限公司、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公司、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南山科学讲坛)承办。
图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致辞嘉宾依次为: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处长戴炳业、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俊研究员、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斌民
大会主席吴清平院士、中国食用菌协会常务副会长高茂林、科技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副处长戴炳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黄斌民、广东省科技厅农业农村科技处处长林光美、华南应用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郭俊研究员等来自食药用菌、食品加工、生物与大健康等领域的院士、政府嘉宾、知名专家、媒体代表、行业学者和企业家等300多位重磅嘉宾齐聚一堂,为全国食药用菌种业和大健康产业发展提供新视觉。
食药用菌是一个亟待发掘的资源宝库
会上,大会主席吴清平院士指出,食药用菌是不仅是一个亟待发掘的资源宝库,更是天然活性药物的宝藏,我国食用菌资源丰富,在超过10万种的大型真菌中,即便是已证实可食用的品种就有1200多种,而其中人工栽培的食用菌更是不到10%,市面常见的只有香菇、平菇、木耳、灵芝等二三十种,资源开发的潜力巨大。以灰树花多糖F2和灵芝多糖F31为例,吴清平院士对食用菌多糖的功能作用进行深入阐述。
吴清平院士作报告
近年来,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利用在全国食药用菌行业科技的领先地位和国际国内合作优势,建造了全球最大的食用菌及大型真菌种质资源库,目前已采集保藏野生菌11000余株,完成基因分类鉴定4300多株,保藏标本8万多号,并在广州科学城的“食用菌新品种繁育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开展成批品种的人工驯化栽培试验。吴清平院士强调,食药用菌野生品种资源的发掘和功能新因子的研究,将会是食药用菌行业重点突破的方向,也将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福祉。
益生菌、肠道菌群研究成世界热门领域
“益生菌,肠道菌群与健康和疾病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全世界的热门领域。”针对益生菌的标准、安全性和肠道菌群调控的机制,益生菌及其相关产业的技术瓶颈等问题,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教授在会上指出,如何科学的对待这个问题、科学的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内蒙古农业大学 张和平教授
吃蘑菇有助降低患轻度认知障碍风险
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痴呆老人数目预计会在今后10至20年内迅速增长。老年人如何保持脑健康和认知功能良好,将迎来极大的挑战。新加坡国立大学封磊教授指出,“蘑菇摄入有助降低患上轻度认知障碍的风险。”
新加坡国立大学 封磊教授
其介绍,蘑菇的认知保护功能也许与一种叫做麦角硫因的成份有关。研究表明,麦角硫因有抗氧化抗炎的作用,而且能够保护神经细胞,这就是吃蘑菇多的老人患轻度认知障碍概率较低的原因。
香菇、羊肚菌栽培难题获突破
“我国香菇单产和品质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栽培原料木屑替代、菌种退化、菌袋高效转色、优良品种选育、菌袋保水补水、栽培环境调控、产品风味提升、菌种质量快速鉴定这8个科技难题。”会上,华中农业大学边银丙教授针对香菇产业8大科技难题及研究策略提出了系统解决方向。
华中农业大学 边银丙教授
出菇的稳定性和重复性,一直是羊肚菌人工驯化漫长历史上难以克服的世界性难题。会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甘炳成研究员介绍,其团队先后对12种羊肚菌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并确定了梯棱羊肚菌、六妹羊肚菌、七妹羊肚菌和紫褐羊肚菌等4个种类为营腐生生活可栽培种类,且通过发明外源营养转化袋栽培技术实现了羊肚菌的稳定出菇。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甘炳成研究员
自2013年育成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审定的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1号”后,甘炳成研究员及其课题组相继育成川羊肚菌系列新品种5个,并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授权。通过配套菌种扩繁和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创新与应用,课题组成功实现了羊肚菌大田商业化的栽培,引领和带动了全国羊肚菌产业的快速发展。
脾胃不好与肠道菌群有关
“脾负责饮食营养物质和水湿(气血津液)的转化、吸收和转送;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即消化过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刘凤斌教授在会上介绍,脾胃功能的协调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五脏的功能。因此,脾胃具有人体营养调控的重要作用,而脾胃不好与人体的肠道菌群有关。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 刘凤斌教授
灵芝孢子多糖对肿瘤免疫表现积极
灵芝作为传统珍稀食药用菌之一,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 《美国草药药典和治疗概要》所收录,因其药理活性丰富,在医药保健行业中广泛应用。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中心主任谢意珍研究员在会上介绍,灵芝孢子多糖对肿瘤免疫表现出积极作用,其还指出,灵芝孢子油对促进心脏供血,抑制心衰基因表达具有良好作用。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中心主任 谢意珍研究员
富硒虫草表现出骨保护和抗肿瘤活性
药理学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糖是虫草Cs4的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健康促进和治疗作用,如免疫调节、抗肿瘤、以及骨保护等。
利用虫草多糖作为稳定剂,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黄家兴及其团队成功制备了高稳定性的新型虫草多糖功能化纳米硒(Cs4-SeNPs)。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黄家兴
黄家兴在会上介绍,这种新型的虫草多糖纳米硒(Cs4-SeNPs)在细胞和动物实验模型中,表现出显著的体内骨保护作用。Cs4-SeNPs的诞生,有望为我国更年期骨质疏松症患者开发一种高品质、安全及有实证的新型保骨素,为加强国民骨健康作贡献。 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微量元素。
大量研究表明,硒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高血压、降血糖等等。利用食药用菌作为载体进行富硒的研究和富硒产品的开发,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暨南大学陈填烽教授及其团队研究发现,富硒蛹虫草显示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抗肿瘤活性,并且可以降低放疗对正常肺细胞产生的损伤。
暨南大学 陈填烽教授
此外,团队基于真菌多糖的结构特性,对纳米硒进行功能化修饰,提高其生理稳定性及靶向性,且发现功能化纳米硒可作为高效低毒的肿瘤免疫致敏剂,能高效激活肿瘤及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增强其杀肿瘤的持续性。陈填烽教授介绍,将其与低剂量放疗结合,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整体治疗效果,实现多模态的肿瘤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与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有关
“肠道微生物-肠-脑轴”的网络调控系统是人体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地灵博士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肠道菌群与阿尔茨海默病(AD,亦称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研究提示,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宿主的氧化应激、炎症、自噬等功能,参与AD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此外,饮食营养的早期干预,可以作为AD这一复杂疾病预防和延缓的重要策略。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地灵博士
食源性菌种数据库建立可强化食品风险预警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适应能力强,感染可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致死率高达20%~30%。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谋通博士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陈谋通博士从全国43个城市或地区共采集4300份市售食品样品进行单增李斯特菌风险识别研究,结果表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总体污染率为16.5%。其介绍通过建立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菌种资源库和风险识别数据库,可为我国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快速检测技术、危害机制、风险预警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大会国内外顶尖科学家云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食药用菌科技创新,为微生物种业发展提供前瞻性和战略性指导意见。值此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新机遇,第五届中国食药用菌大会的召开,对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占领微生物资源研究的创新高地、推动食药用菌产业链的发展升级,具有深远意义。
大会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