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肝病负担最重的国家,肝脏病学杂志《2020年全球原发性肝癌癌症负担及2040年预测》:预计2020年至2040年间,每年肝癌新发病例数将增加55.0%,2040年将有130 万人死于肝癌,比2020年增加56.4%。
如此高发多见的病魔,是如何一步一步演变,祸害生命的呢?我们又能如何阻止事发呢?还不快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下。
01、健康肝脏到肝癌有多远?
健康肝脏到肝癌的演变,通常经过 3 步曲,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第一步:肝炎
肝部的炎症有多种类型,其中引起肝癌最多的,是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性肝炎。在这个阶段中,可以用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接种、积极检测、来治疗“护肝四剑客”三部曲对抗肝炎的发展。
第二步:肝纤维化,肝硬化
肝损伤、肝脏炎症的持续存在,导致肝脏渐渐失去弹性,慢慢变硬,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肝硬化又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肝硬化病情相对稳定,无并发症,如果治疗恰当可以维持正常生活很多年。
第三步:肝癌
肝硬化之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不能有效清除变异的肝细胞,就可能会发生癌变。此时肝功能下降到 25% 以下,无法维持正常运作,到了肝癌、肝衰竭阶段。
所以,无论是脂肪肝还是乙肝等病毒性肝炎的患者,都要做好长期管理,以免恶化到肝癌阶段。
02、影响肝癌高发的因素?
因为肝脏是一个沉默寡言的器官,各种不良生活习惯,都在不停地损伤它。而它从来不叫疼不叫累,宁愿带着伤也在继续工作,于是肝脏损伤持续恶化,最终酿成了肝癌。北京地坛医院医生王琦介绍: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肝造成伤害。
✘病毒感染,建议有肝病家族史的主动去医院就诊评估。
✘长期大量饮酒。
✘不良生活习惯,如常吃高脂高糖食物、熬夜等。
✘乱用或错用药物,不遵医嘱自行停药。
还有一个原因是患者本身没有足够重视肝病,身体不舒服,也觉得不是什么大事,忍忍就好了。平时很少体检,没有发现问题,或是得了肝炎的,怕麻烦、怕浪费钱等因素,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03、灵芝在保肝护肝中的多重作用
肝疾病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预防肝癌应尽量少喝酒、远离霉变食物,养成健康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科研人员也在自然界找寻到一款安全无毒副作用,且能高效养肝护肝的物种,那就是灵芝。具体研究如下:
北大林志彬教授在【药学学报】研讨会上发表演讲《我国灵芝药理研究现状》,指出灵芝制剂可用于各种毒性肝炎治疗。总有效率可达73.07%~97%,临床痊愈为44%~76.47%。。
江苏江阴市人民医院还做了《灵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分析》,说明灵芝胶囊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理想药物。
《湖南中医药学大学学报》中的《灵芝及其提取物减轻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概况》一文中提到:灵芝及其提取物对:肿瘤化疗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乙肝病毒性肝损伤、肝硬化等均有一定上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
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现代预防医学》发表的《灵芝孢子油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及护肝作用的实验研究》更是直指:灵芝孢子油能明显改善各类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肝的症状和体征,使肝功能趋于恢复正常。
粤微科研团队针对灵芝养肝护肝作用,在《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 Ganoderma lucidum》(灵芝酸性多糖的结构表征及保肝活性)研究中,成功揭示了灵芝粗多糖(GLP)通过改善氧化状态对约束应激引起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经大量的细胞、动物功效评价试验论证,粤微科研团队从灵芝身上,萃取出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辅助保护功效的灵芝孢子油成分。正值养肝季节,给肝宝贝补充一些灵芝孢子油,很有必要。
参考资料:
[1]《2020年全球原发性肝癌癌症负担及2040年预测》Rumgay H, Arnold M, 等,肝脏病学杂志2022年8月
[2]《以中国视角分析全球肝病流行病学与疾病负担》,肖佳等,肝脏病学杂志(J Hepatol)2019年7月.
[3]《我国灵芝药理研究现状》林志彬,药学学报第14卷第3期,1979年3月.
[4]《灵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86例分析》胡娟,江苏江阴市人民医院.
[5] 《灵芝及其提取物减轻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概况》邱赛红,黄湘珺,黄宇明,黄拓等.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6]《灵芝抱子油增强小鼠免疫功能及护肝作用的实验研究》黄建康,王凤岩等.现代预防医学 2007 年第 34 卷第 7 期.
[7]Structural characterization and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y of an acidic polysaccharide fromGanoderma lucidum.Shaodan Chen, Xiaoying Guan, Tianqiao Yong, Xiong Gao, Chun Xiao, Yizhen Xie, Diling Chen, Huiping Hu,Qingping Wu.
注:本文旨在介绍科学研究进展,不作治疗方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