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第十九届益生菌与健康国际研讨会在广东广州盛大举行,会议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吸引了众多行业内外人士的目光。
此次会议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CIFST)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及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共同承办,展示了益生菌行业的强大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会议汇集了食品领域众多顶尖院士专家和益生菌产业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吴清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主任委员、江南大学校长陈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宗云,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邵薇等食品领域院士专家、益生菌原料生产及应用企业代表近700人参会。
与会专家在会上以前瞻性视角全面分析了全球益生菌科技发展态势,并对如何以科技创新培育益生菌行业新质生产力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理念与思考,建议科技与产业进一步强化协作,为我国益生菌产业注入更多科技内涵。
本次大会汇集了近80个精彩报告,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国庆教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顾青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杰出教授王硕、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张兰威共同主持,为大会报告注入了权威与深度。这些报告不仅涵盖了全球益生菌领域的最新科技动态,还深入探讨了产业创新的趋势和前景,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为破解“健康肠道菌群”缺乏统一认识的科学问题且为科学指引益生菌产品研发和产业发展,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还组织多领域专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人体肠道菌群主要特征的五大专家共识。这一成果将为益生菌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共识1:肠道菌群的形成及其对宿主的影响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肠道菌群以其错综复杂的方式与宿主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宿主胃肠道生理和消化功能,而且对人体血糖、血脂、免疫力和心理健康等方面也有作用。人体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不仅受到宿主基因型、年龄、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膳食结构、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的影响。
共识2:特定菌种丰度及代谢物等可作为评价与调节肠道菌群的重要指标
高丰度的双歧杆菌被认为是婴儿肠道中“更健康”的指示性菌种。对于健康成年人,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调节肠道菌群的目标菌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以及肠道转运时间、排便频率、粪便形态等也常被作为人体健康肠道菌群的重要衡量指标。
共识3:健康肠道菌群对外来扰动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与稳定性
健康人体的肠道菌群是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存在的基石物种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肠道基石微生物的种类和丰度可作为评估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人体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受到外界扰动后具有较强的弹性和恢复能力,以此保障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从而维持宿主健康。
共识4:肠道菌群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体肠道菌群的失衡主要体现在其丰度、组成与功能的显著变化,特别是有益菌群的大幅减少和病原微生物的增多,同时伴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明显减少。外界环境的扰动和宿主生理因素的变化等也可显著影响肠道菌群的弹性和恢复能力。肠道菌群的失衡与人体免疫和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合理膳食、健康生活方式及补充益生菌等是调节肠道菌群的主要途径。
共识5: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与调控亟需多种新技术的集成与突破
目前对肠道菌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粪便样品的分析结果。由于这些样本无法完全代表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或黏膜微生物,因此,行业亟待突破肠道菌群样本采集技术,发展培养组学技术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集成等新技术,为健康肠道菌群的精准识别和调控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